
最近,「养老金并轨倒计时」一词冲上热搜榜。

很多人看到这个热搜都很懵,都在关心:并轨之后到底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影响?自己的养老金缴纳和领取会有哪些变化?养老金并轨是不是意味着体制内的员工和体制外的员工领的养老金一样多了呢?
对此,网友做了详细的解释,高地君给大家整理好,
2024年10月,养老金正式并轨
说到养老金并轨,我们需要追溯到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

政策原文: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1/14/content_9394.htm
《决定》中明确自2014年10月1日起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且与企业职工相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改革措施被称为养老金并轨。
《决定》除了明确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办法之外,还强调为了实现2项养老金制度之间的平稳过渡,同时确保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在改革的基础之上设立10年的“过渡期”。
从时间点来推算,2024年9月底10年过渡期即将期满,自2024年10月1日算起,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便正式进入“单轨制”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合并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群体之间在养老金待遇上的差异,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补充
这里给大家拓展一下养老金双轨和养老金并轨的定义:
1、养老金双轨:
2014年10月以前,我国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体制内(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是一条轨道,体制外(企业职工) 是另一条轨道
2、养老金并轨:
2014年10月之后施行养老金并轨,大白话就是:体制内外,养老金发放规则统一
养老金并轨前,体制内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发放,领多少主要看工作年限、职级。养老金并轨后,体制内外一样,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领多少主要看社保缴费基数、缴费年限。
不是体制内人员,并轨跟你关系不大
我国的养老金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体制内和体制外。
长久以来,我国体制内职工享有较高的养老金待遇,而体制外职工则相对较低。如果是因为个人缴纳基数不同导致的也就罢了,但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的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甚至不需要单独自己缴纳养老金,但是退休后可以拿到更多退休金,而企业职工需要自己缴纳养老金,退休后的养老金反而更低。
于是国家在2014年正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初衷是让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一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体制内工作人员需要自己缴纳养老金来赡养自己。

因为养老金改革并不是大家预想的那样,在全时间序列线上,推翻双轨制,而是分了不同阶段。
Part.1
2014年10月之前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退休待遇不会受到养老金改革的影响,也就是说沿用过去双轨制下的养老待遇。
Part.2
2014年10月之后参加工作的体制内人员
完全适用新的养老金办法,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自己需要缴纳养老金。
Part.3
2014年10月之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之后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则实施动态调整的政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并轨前的退休待遇比并轨后高,则仍然沿用并轨前的退休待遇;如果并轨前的退休待遇比并轨后低,则按照并轨后的待遇逐年补足差额。这一规则实质上是保证了体制内工作人员利益最大化。

而且,由于体制内养老金是按照实际工资足额缴纳,体制外企业则有相当一部分按照最低标准缴纳,同样无法弥补体制内外的差距。也就是说即便是完全适用并轨制后的体制内人员,其养老金待遇也是很大一部分体制外人员没法比拟的。
至于你的养老金会不会变多?要看你是不是体制内人员了。如果不是,并轨跟你关系不大。如果是,且2014年10月之前就参加工作,则要看按照并轨前和并轨后两种计算方法,哪个养老金高,则适用哪种。如果是,且2014年10月之后参加工作,则没有变化。
并轨后,养老金怎么算?
养老金并轨后,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职工,大家的算法都一样。

养老金计算规则:
养老金=①基本养老金+②个人账户养老金
① 基本养老金=当地上年社平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②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注:(本人第1年缴费工资/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本人第N年缴费工资/第N-1年职工平均工资)÷实际缴费年限
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国家平台大概估算我们退休后的养老金有多少:
Part.1
登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HTTP://SI.12333.GOV.CN

Part.2
点击养老金测算
输入相应参数,开始预估自己的养老金。

